从郑爽吴亦凡到霍尊张哲瀚,流量明星曾是利益与前途的代名词,是不断进化的超级IP,现在却与代孕、性侵、出轨等负面形容词挂钩。
他们的连续坍塌,让任何一个不关注娱乐圈的人,都察觉到了风向的改变。
顺着这条清晰可见的脉络往前寻找,我们发现流量明星背后存在的无数问题:
流量明星如何成长今天的庞然大物?为什么忽然之间高楼倾倒?新的流量明星是否会崛起?流量怎样影响了当下的生活?
在人们对流量明星碎片化解读下,我们感觉出一个时代翻篇了,但这场风雨不是飘忽而来,隐藏在网络底层的流量之战不分昼夜,旷日持久。
流量的成长与消亡,已经成了时代的隐喻。
01 流量之死
这是一声号角。
8月25日,爱奇艺CEO龚宇北京在一场座谈会上,提出将取消未来几年的偶像选秀节目,包括场外投票这些环节也不会再做。夹杂在各大明星的负面绯闻下,相关热搜挂了几天便很快被信息流冲下,跟网友们忽视相反,龚宇在当下的时机做出这样的判断,具有标志性的意义。
回到2018年,那个选秀节目遍地开花,甚至发展到顶点的时间节点。
1月19日《偶像练习生》在爱奇艺开播,节目组跟韩综《Prouduce 101》学习做的像模像样,制作团队从87家经纪公司,1908位练习生中选出100人,让他们经过4个月封闭训练录制后进行全民选拔。
这档节目打一出来就自带话题属性,偶练打破了经纪公司的限制,这意味着选手间的人际关系,带有千丝万缕的敌对或联系。练习生间的层层筛选与淘汰,最终只剩下9人的偶像团体设置,也像吃鸡游戏一样容易让人带入强烈的情感。
节目全程的音像视频,全面满足粉丝了解偶像的心愿。为了让喜欢的偶像出道,粉丝必须用花钱购买赞助商及衍生产品。真金白银决定比赛结果,粉丝跟偶像排名挂钩。国内多年的综艺积累与财力运作,让偶练的首创不仅是高仿,而更是“青出于蓝”。
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与互联网平台合谋,粉丝把蔡徐坤、陈立农、范丞丞、黄明昊、林彦俊等九人,推上了流量时代的首席座位。
两年过去了,曾经跟经济公司打官司的蔡徐坤成了顶流,在韩国只能站边缘位置的吴宣仪拿到了《斗罗大陆》等资源,选秀改变无数人命运,期间也存在很多乱象,后期的粉丝集资battle、“插旗”行动、集资2000万、青你3倒奶等事件都引起了争议。
如今爱奇艺宣布取消选秀,喧嚣呼啸而过,仿佛一切又重回原点。
流量艺人的商业价值,就是以粉丝应援、打榜、刷量为基础的。后续其他平台跟上,微博全面下线明星排行榜单,取消明星超话跟CP超话。作为重要打榜平台的寻艺指数榜,也宣布暂停服务。
现在从平台到榜单,已经被全面宣告停止,这是对流量明星这一商业模式,最明显的釜底抽薪。
取消选秀节目,这个举动不单单是对综艺的改动,也意味着流量明星评价体系失灵。
02 偶像养成
圆圈从起点画到终点,都指向了同一个人,吴亦凡。
2014年前后,第一代流量明星,被称为“归国四子”的鹿晗吴亦凡张艺兴黄子韬,作为EXO组合的成员,先后退团跟SM公司谈判打官司,回国成立了个人工作室。
他们的回国自有深意。
当时吴亦凡深陷跟SM公司的合同纠纷,他在韩国与中国两者间徘徊,然后选择了后者,这是对自身非常精准的定位。
韩国娱乐产业发达,三大巨头经纪公司向全球挑选练习生,通过军事化管理、高强度练习、流水线生产的方式,源源不断制造偶像,可这也意味着韩国艺人竞争压力很大,归国四子在SM公司里待遇低、资源差。
而国内娱乐行业虽然发展多年,但在练习生偶像这块儿,还是片空白的领域,那几年国内公司也想学习韩国梦工厂造星,不过大多都因为专业素质不足、专业人才短缺失败了,再加上政策方面限制韩国艺人,市场急需偶像明星。
在时代机遇的交错下,巨大的机会落在了吴亦凡们身上。
吴亦凡在韩国出道,自带大量粉丝,回国后资源爆棚,跟徐静蕾拍戏,又搭上了冯小刚,短短几年间红遍内娱,成为顶流人物,影响力大到李雪琴为了追星,特地开了短视频账号。同期,时代俊峰凭借从2009年就开始的蛰伏,打出了TFBOYS这张牌,让三小只在14年前后市场空白期爆红,后来还多次上了央视春晚。
那几年,粉丝经济一片大好。寻艺指数排行榜从网站搬到了手机上,微博的超话运营开得正起劲,百度还跟爱奇艺联手,打造粉丝从观看到购买的一站式会员体系。
粉丝应援最疯狂的事件,是粉丝给王俊凯18岁生日庆生。
他们承包了200多条飞机航线,打造生日主题航班,还在广州小蛮腰上空,用18架无人机拼出了大写的K。这家应援站给王俊凯准备了一颗卫星,说要带着照片绕着宇宙边际飞一圈,另一家应援站就买了18颗星星,恰好连成王俊凯的名字缩写。
到了2018年,随着网综《偶像练习生》《创造101》《明日之子》的开播,资本助攻推出了第二代流量明星,国内偶像产业觉醒,彻底打通了艺人选拔—培训—包装—宣传的闭环模式。
网络平台是只是这个模式的关键点之一,偶像产业背后矗立着经纪公司、营销机构、广告商等相关利益方,这些公司统一收割对偶像绝对忠心的粉丝们,以粉丝为核心的操控流量数据手段,也成了娱乐资源分配的标准。
然而,上帝欲其死亡,必先使其疯狂。
到了国内偶像产业的顶点,你会从中发现很多奇观。
粉丝低龄化易被煽动成为一个问题,赵丽颖王一博事件就是典型事例,前段时间两人传闻再次合作拍摄电视剧《野蛮生长》,但因为粉丝嫌弃王一博跟赵丽颖不搭,引发粉丝强烈不满。
赵丽颖各微博大粉、后援会、粉丝团换头像集体抵制,一来二去之下,双方粉丝战斗升级,进行人身攻击、网络暴力。
偶像的个人素养也成为另一大问题,选秀出身的黄明昊、吴宣仪等流量艺人,都是初高中学历,郑爽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外学艺术,吴亦凡只是在加拿大读了高中。
流量明星自身文化水平不够,又掌控绝大多数利益资源,再加上经纪公司都是亲戚任职。他们没有经过约束,个人被卷入代孕、性侵等事件,会土崩瓦解到现在的地步,其实是种必然。
不加改造地把韩国练习生模式,移植到中国本土,造成了严重的水土不服。
韩国偶像产业从海岛文明发展而来,国家自身被海洋包围,本国市场规模偏小,先天带有不足。
韩国的偶像爱豆只能在有限的资源里竞争,娱乐圈文化也偏向畸形。从张紫妍崔雪莉自杀,到李胜利事件中,就能察觉出韩娱的隐患。
现在国内的流量明星纷纷倒塌,就是整个偶像产业机制对人们的预警。
03 四面楚歌
纵观流量明星发展史,对流量明星的围猎,早就悄悄展开了。
2018年,流量明星鹿晗主演的《甜蜜暴击》开播,奈何鹿晗跟关晓彤双重流量,都没能拯救这部电视剧的口碑,其收视率都没破“1”。2019年,他主演的科幻电影《上海堡垒》上映,动作画面宛如游戏,全程演得像是闹剧。
观众尖刻地评论,《流浪地球》打开了中国科幻的一扇门,《上海堡垒》反手又给关上了。
资本丢下无法带来价值的流量明星,直到现在鹿晗都没能拿出优秀的影视作品。
最近偶像歌手蔡徐坤的新专辑,已经预售了 4 个多月。直到今天,QQ音乐上的歌单里,还有一首歌没来得及取名字,有一首歌彻底没音源。整张专辑的销售总额约为8500万元,没等写完歌就售卖,这种疑似“贷款写歌”的行为备受质疑。
粉丝们纷纷在新闻平台下控评留言,甚至在无关的社会新闻下冷嘲热讽,认为媒体是拿他们哥哥蹭流量。
在普通人的观感中,早就把疯狂的 粉丝视为洪水猛兽,流量明星发展到如今阶段,已经成为“纵容”的代名词。 如今, 粉 丝与偶像共同驾驶的 列 车, 向 着不可控的方向驶去。
今年8月27号网信办出的治理“饭圈”十项规定是针对流量时代的致命杀招。
从取消明星艺人榜单、不得诱导粉丝打榜,到加强粉丝互撕拉踩引战行为的管理,都是从偶像获取商业数据,即粉丝行为方面这一根本问题进行的管控。
但这只是结果,并非开端。
早在2014年,广电总局下了一纸封杀令,明确点名“吸毒”“嫖娼”等劣迹艺人禁播。2017年,五个部门联合,针对演员高片酬问题,下发了限酬令。2018年,在选秀节目最疯狂的时候,相关部门要求治理饭圈,理性追星。
能看出,随着每次的治理饭圈的力度加强,监管内容也制定得更加详细。
在去年暑假期间的“清朗”专项整治中,官方发布的内容还只是打击诱导未成年人打榜、控评、大额消费等行为,到了今年流量明星连续塌房后,就变成了严密周全的十项规定。
流量明星迎来的这场大变局,就是这些年来资本、平台、政策、粉丝、偶像这几股力量相互碰撞,却无法调和的结果。
多年以来,影视行业苦天价片酬、数据造假久矣。 当 影视 内容 被流量明 星 所左右,就是败局的开 始。 反过来,当流量明星不再有流量时,他们就不会对影视等内容产业起决定作用。
04 全新布局
在明星影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,很多人议论纷纷: 接下来行业会发生哪些变化? 流量明星的绯闻是否影响待播剧? 影视项目最终将指向何方?
国内某S级综艺导演向我们透露,有节目已经受到了影响,在嘉宾选择上平台跟艺人签约时一定会额外规定,如果艺人的个人行为严重到违反道德法律的层面,不光要全额赔偿劳务费,也要赔偿整个节目组的损失。
“偶像产业的发展中,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。偶像往往跟经济利益捆绑,当他们影响到综艺节目时,就成了危险的东西。表面看来只是节目内容受到影响,背后可能影响到下一代年轻人。”
曾制作过不少优质剧的某平台资深制片人张静说,她16年做剧时,市场上竞争者寥寥,所以很容易获得高流量,但现在多个平台,甚至单一平台内部就有很多竞争对手,这只能依靠团队提高创作能力、管理能力来实现逆袭。
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,让更科学的工业化流程代替初创时代的热情与人情,成为新的行业风向标。
不难发现,这两年平台正在有意识地去流量化、求高品质。爱奇艺推出迷雾剧场、芒果TV紧接着推出季风剧场,前不久腾讯视频又提出来要改变“按集购买”的行业通行法则,从根源断绝内容注水的可能性。
据不完全统计,从各平台发布的2021年片单来看,未播项目中,腾讯视频约四成剧集有流量艺人参演,其他平台约为2—3成。其中腾讯视频的《青簪行》和优酷的《学区房》因主演中有劣迹艺人已经无法播出。
不难发现,相比之前没流量不开机的乱象,这两年市场正在好转。
但行业转型必定会有过渡期,影视项目制作周期又多在十个月以上,流量崩塌之快让所有人始料未及,近期的开机剧和备案剧或许更能说明未来趋势。
据统计,近三个月长视频平台开机了52部剧,其中有流量艺人参演的只有不足20部,大部分剧集尤其是头部剧,很少有流量演员的身影。
而根据广电总局备案系统显示,今年上半年电视剧备案数量只有289部,相比受疫情影响严重的2020年还下降了29.6%。
在题材上,今年1—7月各类型题材相比去年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古装剧,降幅高达69%,这也是以往流量艺人最扎堆的剧目类型。
可见,未来流量艺人在影视剧中的出演机会越来越少,但正如正午阳光董事长侯鸿亮所言,在演员的选取上不排斥流量,但流量只是锦上添花,不是根本。
影视项目是集体的创作,有的国家是制片人中心制,有的是编剧中心制,但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是流量中心制,几位流量演员的片酬甚至能占到项目预算的一半,何其可悲。
但解决了流量为王就解决了一切吗?
未必。
著名编剧贾东岩分析认为,影视创作有四害:一是唯流量论;二是饭圈破坏评价体系;三是数据造假;四是制作流程腐败。
现在前两害已经清除,只有当后两害也被根除,行业才有可能重现繁荣。
影视行业的风清气正,还任重道远。